电视剧《特赦1959》中塑造的黄维形象颇具戏剧性——这位固执到有些滑稽的国民党将领,在听闻志愿军攻克平壤的消息时,竟气得当场叼着筷子晕厥。不过,真实历史中的黄维并非如此。他在获得特赦时曾明确表示:二十七年前被俘时我就下定决心,若重获自由鼎东策略,既不出国也不赴台,只愿留在大陆。内战耽误了国家发展,我要通过科研发明弥补罪过。
这位曾经的兵团司令在回忆录中坦承,自己其实并不胜任指挥大兵团作战。被俘后他很快意识到内战的错误性,也清楚认识到自身军事才能的局限——关键时刻只会发电报请求蒋介石空投汽油弹和毒气弹,部队调度更是一团糟。
鲜为人知的是,黄维与军统要员康泽还有师生之谊。作为黄埔一期和陆大九期的双料毕业生,黄维曾留校担任黄埔三期区队长,康泽正是他带过的学生。这种师生关系,与《潜伏》中吴敬中和余则成的关系颇为相似。
展开剩余67%黄维的军旅生涯颇具特色:他更像是个职业教官而非战将。从黄埔到陆大,蒋介石的顶级军校他读了个遍,毕业后又都留校任教。因此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,面对昔日学生王耀武等人,他依然保持着老师的派头,直呼其名而不加尊称。
在国民党军中,黄维有书呆子的绰号。相比同期毕业的胡宗南、杜聿明等封疆大吏,他的晋升显得格外滞缓。直到淮海战役前,他主要忙于训练青年军和后勤工作,甚至正在筹备武汉军官学校。
被紧急调任十二兵团司令纯属意外。原本这个位置属于战功赫赫的胡琏,但因白崇禧强烈反对,正在养病的陈诚才推荐了黄维。黄维本人也多次推辞,向蒋介石直言:离开部队太久,难以胜任。最终勉强答应过渡一下,却再也没能回到军校。
淮海战役中,抱病上阵的黄维表现得手忙脚乱。据其回忆,当十四军溃退时,兵团部竟毫不知情,导致整个战线崩溃。被围后,他既不能及时突围,又无法有效指挥。各军为争夺空投物资甚至自相残杀,而他分派补给时明显偏袒嫡系十八军,引发其他部队强烈不满。
最讽刺的是,蒋介石空投的毒气弹因黄维管理混乱,连使用说明都被他烧毁。突围时这位机械专家乘坐的坦克偏偏故障,最终被解放军俘虏。正如杜聿明副参谋长文强回忆的那样,整个战役中国民党军的表现,用一个乱字足以概括。
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思考:蒋介石的用人标准究竟何在?让重病的杜聿明、黄维等人在关键时刻担纲重任鼎东策略,失败或许早已注定。而黄维作为兵团司令的指挥能力,与其说是小马拉大车,不如说是选错了赛道的书生误入战场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久联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